主页 > 热点资讯 > 名师建议:如何规划“准小学生”关键期

名师建议:如何规划“准小学生”关键期

       合理高效的规划学前关键期可以让孩子入学后压力减半,尤其是在中班阶段。那么,如何利用暑假做好学前班工作呢?为此,小编特向我校从教多年学前班的老师汲取到一些经验,让我们来听听他们怎么说。

 
 
 
 
  进入好状态从好习惯开始
 
  哈里博特教育学前班王老师表示,这个假期,家长先要做好充分心理准备,孩子入学后,学习方式跟幼儿园区别很大,幼儿园阶段的教育以游戏和能力发展为主,小学阶段则以正规课业和静态知识为主,是儿童成长过程的一次重大转折,需要调整身心来适应教育方式的转变。
 
  家长首先要调整好心态,用自己的行动引导和影响孩子,在暑假中做好迎接小学生活的准备。比如可以建立家庭图书角,同孩子一起进入学习状态,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家庭学习氛围。
让孩子树立自信,正面鼓励十分必要。可以告诉孩子“你将会认识很多新的小伙伴”“小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等话语,激发孩子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家长可以同孩子一起购置学习用品,让孩子参与到新学期的准备工作中来,这种期待会抵消孩子对于新环境的恐惧,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学前班阶段,对孩子责任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能力发展有一个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孩子的行为习惯易于养成。在这一时期内,家长要积极引导孩子利用假期时间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  此外,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是假期里又一项重要内容,家长可以根据小学的作息时间合理安排孩子的暑期时间,帮助孩子形成好习惯,提前适应小学的生活节奏,比如适当缩短午睡时间等。
 
  培养注意力和纪律意识
 
  注意力培养也很重要,一般6周岁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为10-15分钟,这是一个正常范围。小学一节课一般是35-40分钟,每天五节课,开学初,部分孩子会明显不适应,有的坐不住,有的啃指甲、啃铅笔。所以这个暑假,家长要多训练孩子的注意力,比如每天进行20分钟的亲子阅读,或者让孩子
 
  独自完成手工、绘画等,其间不能吃东西。
 
  “现在的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很强,规则意识不够,喜欢自己说,不善于听老师、同学怎么说。一年级的新生喜欢争着发言,但是老师到底问了什么问题他却没听清。‘别人说话,我先听’,这个习惯应该从现在开始慢慢建立起来。”
 
  集体生活同样需要孩子具备
 
  纪律意识。学前班阶段应注意培养孩子们的纪律意识。不同于幼儿园,小学阶段更强调纪律,家长可以按照学校的作息时间帮助孩子在假期合理规划时间,要求孩子在假期中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注重孩子专注力的培养,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在40分钟内尝试专心做一件事,如做手工、读书……帮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培养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
 
  多接触小伙伴提升交往能力
 
  新入学的部分学生自理能力还存在着明显不足,比如不能够独立系鞋带,吃饭……家长可利用这个暑假引导孩子学会承担一些简单的家务,比如擦桌子、扫地等,进入集体生活需要孩子承担起相应的集体责任。
 
  上学后,孩子们会接触到越
 
  来越多的小伙伴,孩子要学会和老师同学和谐相处,学会谦让。家长可以利用这个暑假有意识地以聚会、郊游的形式联系小伙伴们聚在一起,以旁观者的角度观察孩子是否能够很好地与小伙伴们相处,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因争抢东西或沟通不当引发矛盾,都可能成为孩子与人交往过程中的障碍,这就需要家长及时教给孩子正确的解决方法,锻炼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长应在孩子与人交往发生问题时引导孩子做出正确回应,如孩子因争抢玩具发生矛盾,应告诉孩子学会分享。
 
    “爱”孩子先调整自己
 
  等待、陪伴、帮助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并给出了具体有效的建议。
 
  第一件事:不当“法官”学做“律师”。有些父母看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法官”,这是很危险的。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所以,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唯一宗旨。
 
  第二件事: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在人生的竞技场上,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第三件事: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孩子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镜子作用”就很重要了。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
 
  在此,小编提示各位家长,要使孩子明确幼儿园和小学的区别是家长在学前班过程中的必要工作。针对部分幼儿园孩子跳过大班直接上学前班的现状,小编并不赞同。她认为此阶段应侧重于对习惯的培养,培养孩子的德与责。

六对一服务